自 然 生 长 | 卢根
对 话 内 容
Q:黎光波 A :卢根
Q:你是我身边见证了手机摄影进入中国并且手机摄影成为标签这个过程的摄影师。
A:我玩儿手机摄影确实比较早。如果要追溯到起点的话,应该是我大三的时候,2010年。当时其实还没有手机摄影这个概念,之前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并不高。我本身是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的人,特别是对这种数码产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确实是有因为一个机缘巧合。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主观的想去用手机拍照,都是在用相机拍,当时的facebook还没有被墙。某一次纵贯线来重庆演出,演出后,我在那个facebook上follow了一个他们乐队的人,然后在那上面我看到他们用instagram po了一张他们的照片在上面,我就是这样偶然看到那个照片。觉得那个照片的色调还很好看,因为在07-09年这几年,那个时候大家对数码摄影的后期是非常非常痴迷的,也喜欢去调hdr 胶片复古的色调。然后我就去下了这个app,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关于手机摄影的app,那个时候的instagram对于我来说,最开始来说它根本不是图片社交的媒体,它就是我一个想去调色调的一个途径。所以我当时拍照也没有去整理它。根本不知道它后来的发展,这就是我第一次用手机去做图片等感觉。一做就一发不可收拾,我觉得它这种方式太方便了,因为我觉得摄影对我来说,我只是想要一种结果,只要这个结果能达到我所想要的点就OK。至于过程我用什么手段,在我看来我都无所谓。因为作为我自己来说,给大家看的,就是最后一张完整的图片,它能帮我达到目的,就OK了。到了我大四的时候,那个时候app又出来很多,然后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去专研它。手机摄影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摄影方式。
Q:你比较擅长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工具去将作品进行传播,这也是当下互联网世界里面年轻摄影师需要掌握的表达观点的方式吧?
A:其实现在国内也有很多的关于图片社交图片展示等平台了,作为我自己来说用一个大流量大V慢慢去带动一个小流量小V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模式,你要具备这个手段的前提是你的照片要具备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传播点,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
Q:从接触摄影到现在,你一直是在将镜头对准重庆。
A:重庆,我最喜欢的关于重庆的元素,不是它的文化,不是火锅,也不是美食,也不是这种很立体的建筑。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太习惯了,在视觉上跟感光上刺激不到我的神经。但是我自己最喜欢的真的就是重庆人,所以我的作品拍的都是重庆人的故事,我也很喜欢在拍摄过程中去了解重庆,我自己也非常喜欢重庆的人感觉。我想用摄影去记录下我看到的重庆。去记录这座城市。
Q:你的镜头里面很多东西都是很贴合老重庆或者是重庆市景的题材。
A:因为有故事吧,这跟我自己对于重庆的回忆有关,而且我本身也喜欢一些老的东西,真实的东西,另外这些东西在我看来是有灵魂,有精气神的。我觉得《疯狂的石头》这电影就把重庆拍得很贴切,只有宁浩导演抓到重庆人的感觉。这种东西一直天天都重复在我们的生活里面。
Q:在你拍了这么多年重庆,你对重庆的感觉有没有慢慢在改变?
A:它其实就是一种很多东西交织在一起,在加上现在重庆经济发展得这么快,我觉得算是大中国的一个缩影吧。它的内容,它的深度,包括很多领域都不太成熟,都在建设当中。当然这样滋长了很多机会,不光是你的就业创业机会等等,都是好事。当你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比较纠结感伤,感觉重庆的很多东西都不太成熟,会影响你想去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回过头来你会发现这是城市和我们相互成长的一个过程。
黎光波 说:
当手机摄影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一直在努力分清手机和相机的界限,然后很迅速的磨灭掉了自己努力立下的分界线。卢根是一名在互联网环境下孕育出的摄影师。他对科技互联网偏执的热爱,手机摄影让他进入到了摄影的语境里。很高兴,在这样的摄影时代里。他可以像孩子一样,热情并真诚的记录一个城市。
关于 自 然 生 长 摄影计划
从2005年开始,中国摄影正式开启当代摄影的大门。摄影不单只是纪实,生活记录的性质。多了一种自我表达,艺术呈现的特性。短短十多年时间,中国摄影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摄影人,他们以摄影为主体语言创作实践艺术,他们用视觉传达对当下世界进行解读
在这个大的语境下出生的当代中国摄影人,85后是足够幸运的。有足够良好的环境让他们自由生长。他们在学习成长最重要的时间点里恰好处于互联网信息井喷的时代。他们在如此“安逸”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思想,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看,去听,去发现,去成长。一直在无止境的探索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可能性,自己的摄影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或者现在,他们身上出现了很多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因如此,摄影在他们身上多了更多的先锋探索和实验的性质。摄影在他们这里一切回归于自我本身,一切想说的话开始肆无忌惮的去表达
在这两年他们逐渐成熟,更热衷于去尝试更多的时间点里。我看到视觉性和立场更别具一格,更多元,更好玩,更自我,还没能成为大众审美体系下的东西。这东西宣告着他们每一个人不同的态度和立场。但是这就是永远的时代和社会
让一切回归自然,让他们的思维回归自由。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故名:自然生长
——黎光波(计划负责人)
项 目 总 监 黎光波
项 目 编 辑 王大可
项 目 顾 问 张国田
崔 波
合 作 媒 体
此文为原创内容
未经允许
请勿转载
如有需要
联系我们